就在三大電信運營商努力為幾個月后的降低流量費而準備時,互聯網企業再次殺入流量的用戶爭奪戰中,爭先推出可全國通用的低價流量卡。因為價格便宜,近兩年來,互聯網流量卡受到了很多手機用戶的青睞,然而,使用者漸漸發現,在各種“免流量”的噱頭之下隱藏著不小的收費陷阱。
流量低資費搶奪用戶
隨著4G時代的發展,移動數據已經成為手機用戶的最大消費之一。從2016年開始,包括騰訊、百度、阿里、優酷等在內的眾多互聯網公司紛紛瞄準用戶手機中的“第二卡槽”,推出各類定制流量卡,涉及直播、視頻、外賣、出行眾多領域。與傳統的手機卡相比,互聯網公司定制流量卡的流量資費更低,也迅速搶奪了不少用戶。
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的研究生小崔就是“大王卡”的用戶。他用的是由騰訊和聯通合作的“王卡”,每月資費19元,就可以免流量使用騰訊系App。“這對我們王者榮耀的粉絲來說真的是一大福利。”小崔給記者算賬,玩一場王者榮耀通常需要20分鐘,他每天會和朋友們玩5到6場,就是100分鐘到120分鐘。如果使用手機,月流量費至少超百元,而現在只需要19元,節約了80%多。“自從有了大王卡,玩游戲的時候我再也不擔心流量的問題了。”
而記者梳理發現,19元的資費在互聯網流量卡中僅算中檔,還有不少款月使用費不到10元,最低的只需6元。
手機廠商加入競爭
最先加入到流量卡競爭的是小米和WiFi萬能鑰匙兩家互聯網企業。小米和中國聯通共同推出了新版的“天神卡”,也就是一種日租卡,月租費5元、每日使用費3元,國內流量就可不限量使用,不使用不計費,但當當月國內流量的總使用量達到40G后,將把上網速率下降到最高3.1Mbps。而WiFi萬能鑰匙則和中國電信聯手,推出了“連尚萬能卡”,較為便宜的一檔金卡中,每月月租費9元,就包含1.5G的全國通用流量,不限定使用場景。
再加上三星在推出新機型時供老用戶使用的每天2元可享受無限全國流量的“星粉卡”,記者發現,三種流量卡都在刻意強調可全國通用,不再區分本地流量和外地流量。
流量卡并非流量全免
不過,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這些聲稱免流量的流量卡,并不是真的免費隨意用,而只是專屬于旗下App或網站的定向免費,且App軟件中的廣告、字幕以及彈幕等都不在免流范圍內。
小崔就對記者抱怨,他平常插著“大王卡”使用微信時,偶爾會跳轉到第三方平臺,一不小心就會被扣費。有時使用小程序甚至也會莫名其妙地“跑”流量。
喜歡看影視劇的小李,也在使用優酷土豆和電信合作推出的“酷視卡”時掉進過坑里,坐地鐵時用優酷App追了一個月的劇集,結果流量資費不降反增,月租費之外還多花了幾十塊錢。困惑不已的小李打電話咨詢了客服后被告知,“酷視卡”并非對優酷土豆App內所有的內容都免流量,只有在線觀看App內的自有視頻才是免流量的,而App內的文字、圖片、彈幕、直播視頻、第三方廣告等都不包含在內。“打開App可就自動加載登錄圖片,非會員也不能免去至少60秒的片頭廣告,這些不可避免的東西都要單獨收費,一般用戶怎么可能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