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吃不起草,好奶沒有好收購價,個人奶站林立,中間環節盤剝重重
奶源危機:哪個環節出了錯
奶業質量真相
方輝
編者按/
消費者再也不能承受來自乳品行業的任何風吹草動。
當有“中國奶業第一炮筒”之稱的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炮轟新國標被大企業綁架的言論一出,牛奶行業內外無不沸騰,一時間,關于新國標到底在保障誰的利益的爭論此起彼伏。作為標準的制定者,衛生部認為新標準符合國內實際情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占比70%的散養殖戶的利益。
事實果然如此嗎?《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內蒙各地的調查中發現,新標準下的散養殖戶收益依然收緊,奶源質量這個詞在養殖、收購檢測、奶站環境等環節依然不是第一要義。
乳品行業內外苦苦追求的高品質奶源仍然只是一個傳說。
“乳品企業給的統一價格是每公斤2.8元,只要符合最低標準,超出標準收購價格也不會高。”家里有3頭奶牛的土默特左旗大高陽村章女士覺得既然收購價格一樣,沒有必要喂好的飼料提高奶牛產奶質量。
更何況,飼料價格節節攀升,占中國牛奶養殖70%的散戶奶農只能在提高產量和壓縮成本上動腦筋,而對于消費者關心的牛奶質量,奶農們顯然無暇或不愿顧及。
提升牛奶質量的方針在養殖環節就已經成了一紙空談。更意外的是,《中國經營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被認為循著散戶奶農們的生存邏輯而建立的新奶業國家標準,并沒有改變奶農日益緊縮的經濟收益,而尚未改變的收購模式依然在挫傷奶農提高奶源質量的積極性,乳業困局仍然存在。
牛吃不起草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內蒙的奶牛是吃草的,但記者在呼和浩特周邊調查得知,飼養奶牛的主要食料既不是草原上的草,也不是青貯,而是玉米和玉米秸稈。
6月27日中午12點半,正是奶農們給奶牛喂食的時間,記者在位于和林格爾縣的上土城奶牛小區的牛棚里看到,各養殖戶給奶牛準備的飼料基本相同,玉米粉、玉米秸稈、干草、青貯等,奶農給奶牛喂食最多的是玉米秸稈和玉米粉,這也是奶牛飼料中最便宜的部分。
“養殖多年的奶農都知道怎樣給奶牛配比飼料能讓牛奶既達標又節省飼料成本。”今年47歲的狄利明養了36頭奶牛,每天所用飼料價值600元,此外還有150元的草料,他對記者表示,如果牛生病,奶的質量就不能達標,養奶牛隨時都可能賠本。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呼和浩特西部的土默特左旗,章女士告訴記者,她家給牛的飼料中只有玉米、玉米秸稈和精飼料,沒有青貯和草料。
“我們也知道,牛吃得好就能產好奶,但好飼料的價格太高了,如果用青貯、苜蓿,早就把老本賠光了。”章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家3頭奶牛,每天產奶量為75公斤,乳品企業給的統一價格是每公斤2.8元,每天的毛收入為210元,3頭牛的飼料支出為130元左右,平均每頭牛能凈賺27元,“但我們的奶經常不達標,被退回來的也不少,全年平均下來,也就是保本吧。”
按照內蒙古奶業協會的標準,要想養好奶牛,必須給奶牛提供足夠的青貯、優質苜蓿、優質牧草。其中青貯為奶牛的主食,每頭牛每天要消耗20公斤左右,每年必須保證供應10個月。
實際上,除了如伊利牧場和現代牧業等大型的養殖場,能符合這個要求的養殖戶幾乎沒有。記者了解到,一些形成規模的奶牛小區和私人牧場會將青貯當做調料摻雜在玉米飼料中給牛吃,而那些在自己院里養殖的散戶奶農則根本就不給奶牛提供青貯。
至于苜蓿和優質牧草,對于絕大多數的散戶奶農來說都是“奢侈品”。據了解,目前中國的優質苜蓿都從美國進口,到達內蒙古的價格為每噸2400元,合每公斤2.4元。雖然苜蓿有高達18%至20%的蛋白質含量,但高昂的價格讓奶農們根本用不起。
而優質牧草主要產于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和東北地區,達到呼和浩特的價格為每噸1200元。
劣奶驅逐良奶
奶農為何不愿意給奶牛吃高營養的飼料?記者了解到,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散戶養殖一直被壓縮,在和林格爾和土默特左旗的許多村莊,無論是養殖戶的數量,還是每戶的養殖數量都呈明顯下降趨勢。
在大高陽村,記者看到三三兩兩的奶牛隨意臥躺在農民的房前屋后,沒有衛生措施可言。從村民那里得知,村里奶站負責收取村里50頭奶牛的牛奶,而當地奶農平均每戶只有3頭牛。
“2008年之前,我們家也有10頭牛,后來我們陸續都賣了,現在只剩下3頭。”章女士告訴記者,養奶牛不賺錢,吸引不了年輕人去做,養牛的村民絕大多數是年紀偏大者。
在奶農們看來,養得越多可能賠得越多,因為飼料的價格在不斷攀升,雖然牛奶的價格也有所上升,但遠遠趕不上飼料上漲的速度和幅度。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前后,牛奶的收購價格在每公斤2.4元,當時玉米的價格為每斤0.7元,此后玉米價格節節攀升,2010年時漲到每斤0.95元,目前玉米的價格為每斤1.2元,相比2008年上漲了70%,此時的奶價為每公斤3元,牛奶的價格只上漲了25%。
據內蒙古奶業協會提供給記者的數據,由于飼料價格不斷攀升,50%的奶農處于虧損狀態,大型牧場的利潤空間也在不斷被壓縮。
不過,對于提高奶價的問題,相關專家給出了不同的意見。內蒙古奶業協會秘書長那達木德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的原奶價格處于領先水平,僅次于歐洲,“目前全國的原奶平均價格達到了每公斤3.2元,我個人認為短期上漲的空間不大。”
那達木德認為,要解決目前的困局,只能是降低成本和提高產量,兩者都事關養殖的規模與改善奶牛的飼料。
從事養牛業30多年、在廣東珠海經營著一家中型牧場的珠海市佳佳乳業奶牛場負責人徐立端告訴記者,他的奶牛場引進了改良的娟珊牛(奶牛的一種,具有耐高溫高熱、體壯奶量高奶質好的特點)品種,目前生乳的蛋白含量每100克能達到3.6克,菌落總數控制在20萬以內,但是他的高品質牛奶卻賣不了好價錢,與目前新國標規定的最低標準生乳是一個價格。“乳品企業收奶的時候不給我加錢,我現在沒錢掙,它們是占了養高品質牛奶的奶農的便宜。”徐立端奶牛場的奶牛數已經從5年前的1200多頭縮減到現在的600多頭。
“與之前發生的奶農往不達標的生乳里摻假不同,現在有奶農往高品質生乳里摻水。”
個人辦奶站
土默特左旗金川工業區西南方向,伊利的大牧場在遼闊的原野上顯得壯觀,而與之相隔不過15分鐘車程的大高陽村奶站則呈現另一番景象。
下午5點半,尚未到擠奶時間,這個位于一片玉米地旁的小奶站房屋建設簡陋,也沒有人看管,附近幾家農民家的院子前三三兩兩的奶牛在吃飼料。
記者看到,大高陽村的奶牛都在院子內外隨便養著,毫無衛生措施可言。業內人士關注的奶牛乳房炎問題并沒有得到奶農的重視。無論是和林格爾還是土默特左旗,奶農的年紀都在40歲至50歲,年輕人很少涉足這個行業。
上土城村的程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基本上沒有村民將飼養奶牛當做是主業,而是年紀大的人的一種副業。
三聚氰胺事件一度讓全國各地的奶站成為民眾詬病的對象,據悉,2008年之后,內蒙古地區對奶站進行了整頓,目前基本實現了聯網監督,對運奶車輛也實行了GPS定位。
按照2008年10月6日國務院公布的《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規定,開辦奶站的主體只能有3個,即乳制品生產企業、奶畜養殖場、奶農專業生產合作社。
但事實上,現在依然有大量的奶站掌握在個人手中,很多都是與乳品企業的奶站簽訂的協議,從而間接獲得了奶站的身份。
洪陽牧場就屬于這樣一家與企業奶站合作的“非正式”奶站,該牧場經營者云女士告訴記者,牧場的擠奶設備、運輸車輛都是他們家投資,兩年前曾經與奶站簽了供貨協議,現在協議到期沒有續簽,但供貨沒有中斷。
在云女士看來,該牧場的經營是當地管理部門允許的,而且在建設之初還得到鼓勵。雖然不是乳品企業投資建設的奶站,但云女士告訴記者,企業的人會定期前來檢查衛生。“因為我們這里都是給這家企業供奶,必須符合他們的要求,擠奶設備也是按照他們的要求花了16萬元購置的。”
除了小區和牧場的奶站外,更多的個人奶站則直接面對散戶奶農。
6月28日,記者來到大高陽村奶站,當地奶農告訴記者,這一處奶站也是私人所有,每天只有早晚擠奶時負責人才會前來。記者走進大門敞開的奶站看到,這個類似于倉庫的簡易房中放置一臺擠奶設備,而門外就是玉米地和奶農放置奶牛的地方。
當地奶農告訴記者,這個奶站為周邊50頭奶牛服務,由于養奶牛不賺錢,該村的養殖戶大都只養三五頭奶牛,因為衛生條件達不到企業的要求,企業給散戶們的價格僅每公斤2.8元。
“這種現象是歷史造成的,奶站的私人化也給牛奶的質量監控和管理帶來了困難。”那達木德對記者表示,目前內蒙古70%的奶站為個人所有,要改變這一局面,需要時間。
中間環節之失
除了飼料質量不高,在此前關于牛奶標準的爭論中,廣州奶業協會秘書長王丁棉認為,原奶的菌落數是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屬于管理問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運輸、儲存不當確實會降低牛奶的質量,而主要的影響除了菌落數的增加外,還會使牛奶變質。
6月28日,記者在洪陽牧場看到了該牧場5、6月份的牛奶檢測單,6月份的不合格數明顯比5月要多。其中5月16日、5月18日、6月18日、6月27日的化驗票,主要是脂肪含量不合格和牛奶直接變質,而備受外界關注的蛋白質含量,都達到了每百克原奶2.8克的國家標準。
“這幾天就沒有合格的,收奶企業的檢測也有問題,我們等待化驗的時間長,這么熱的天,奶很容易變質。”云女士拿著幾張蓋著不合格章的單子對記者滿腹牢騷,“最長的時候,我們早上10點多鐘送去的奶,到了下午4點才卸奶檢驗,這能說明我們的奶本身有問題嗎?”
不過,那達木德認為,檢測時候奶不合格,很難說就是等待時間過長造成的,他告訴記者,合格的制冷罐能保證牛奶24小時不變質,“很多時候是在擠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從各個階段查找原因。”
除了等待檢測時間長,記者發現牛奶從養殖戶到工廠途中還有不透明的中間環節。
6月25日,農業部專家對外表示,農業部正制訂生乳分級標準,引導乳企按照生乳等級生產差異化乳品,并將推進生乳收購“按質論價”。
但記者調查發現,一直以來,乳品企業在收購原奶時也在“按質論價”,而這種區分只針對奶站,而非奶農。
記者在一家奶站看到了某家乳品企業給奶站的檢測單,上面清晰地區分了A1、A2、B1、B2四個等級,該奶站負責人告訴記者,A1的原奶價格是每公斤3.5元,與支付給奶農的價格相差0.5元,B2為每公斤3元,差價消失。而每批奶的平均價格與奶農之間存在約0.3元的差價。
但不管乳品企業給奶站哪個標準的收購價格,奶站給奶農的都是2.8-3元每公斤,散戶2.8元,小區養殖3元。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奶站無償為奶農服務,收益就是從差價中得到,一旦遇到不合格的奶被退回來,奶站和奶農就都沒有收入,“我們希望奶農們能提供高質量的牛奶,但他們更在乎產奶量。”
“這種矛盾是必然的,因為各自的訴求不同,奶站不僅吃差價,而且還享受‘按質論價’的待遇,因此他們是既在乎產量,也在乎質量。”被譽為“中國乳業打假第一人”的蔣衛鎖對本報記者表示,奶站的此種贏利模式的存在給了奶站鋌而走險的動力,三聚氰胺的問題主要就出在奶站。
此外,個人奶站面對眾多的奶農,而最后送給檢測時使用的卻是一個或兩個奶罐,從而使原本質量不一的原奶進行了中和,檢測的結果必然會形成“有人代人受過,有人沾別人光”的局面。
洪陽牧場的云女士就為此而苦惱,她告訴記者,每天7戶人家共計近兩噸奶都放在一起送往企業檢測,一旦檢測不合格,所有的人都會倒霉,因此養殖戶都不愿意去增加投入提高質量。
“本來我想給奶農統一配給飼料,保證牛奶的質量,但很難做,養殖也是講技術的,奶農們不愿意搞統一飼養。”云女士說,奶站和私人牧場都受到了挑戰,現在投資這兩者的人越來越少了,而他們家投進去的數百萬元不知何時才能收回。
《中國經營報》同主題相關報道:
誰在綁架乳業標準
要質量還是要發展 乳業新標準只為散養戶?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