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集團副總裁喻子達表示,全球化的時代也是危機時代。不只是彩電企業,很多品牌都在消失。企業的競爭,是產業鏈的競爭,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這與創維集團副總裁、彩電事業本部總裁楊東文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楊東文在公開場合指出,彩電企業已經從原來水平上專業的競爭,變成整個產業鏈融合的競爭。
但喻子達認為產業鏈的差異化正逐步消失,這是由整機廠家對上游產業鏈的選擇性決定的。事實上可供選擇的上游廠家就這么幾家。因此,對于選擇同一上家的整機企業而言即無所謂產業鏈的差異化。從2005年到2007年,整機企業都在推廣平板尺寸,但是到2008年,在平板彩電尺寸上已經沒有差異化。
楊東文也表示,彩電產品的競爭又回到了原點,又回歸到了產品本身,整機企業更加關注畫質和音質的提升。
然而,畫質的差異化在數字時代即被邊緣化。喻子達指出,CRT產品的模擬時代,畫質相差非常大,不同的企業設置不同的正弦波,波峰、波谷等都不一樣。所以企業的產品效果有很大的差異。但是進入數字時代以后,就只是“0”和“1”的變化。尤其是進入Full-HD后,達到1920×1080這個標準的彩電顯示的效果都是一樣的。數字化的時代,平板的畫質差異已越來越小了。
音質的差異化很大。喻子達表示音質還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很多平板都還沒有中低音。海爾與美國的一家公司合作,做出來了非常棒的音效。
外觀差異化比較容易實現,首先是顏色。比如海爾在顏色上走在前面,推出紅,這種紅是趨勢;其次是外觀結構,要么是“窄”、要么是“薄”,現在的產品都很薄了,再薄也薄不到哪里去,意義也不大了。喻子達認為下半年“窄”將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環保的差異化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通常都是做到小于3瓦,海爾做到了小于1瓦。而目前平板電視的待機功率國家尚未明確的規定;第二個從消費者角度看,產品是否節能、開啟收看和換臺的過程當中能不能保護眼睛,用戶的需求亦將形成差異化。
平板彩電本身的差異目前正逐漸邊緣化,實現起來比較難。同時,彩電作為家庭娛樂的終端,任何產品都不能替代。同樣,電腦是個私密的東西,也不可能替代。在網絡時代,網絡和彩電的聯合以及數碼相機、攝像機、手機、記憶卡等產品和內容的融合能否挽救彩電差異的邊緣化呢?或許海爾的流媒體電視以及創維的酷開電視可以為我們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