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大修過的教室大多氣味刺鼻、嶄新的課桌椅也會幾個星期散不盡油漆味。最近,市托幼協會將全市的幼兒園園長召集起來,聽專家解讀當前校園環保建設上的盲區與改善對策。據悉,此類學習在本市教育系統開了先河,因為它將喚醒辦學者們對校園的環保與生態發展意識。
建材評判差異很大
有位校長近日向記者反映,今年暑假該校按教育局的指定進行大修,直至開學一兩個月后,有間大教室的吊頂裝飾區域仍會發出陣陣刺鼻氣味。在不斷接到師生的投訴后,這位校長只得請人將天花板的裝飾材料割下一大塊,送到專業機構做環保指標檢測。結果發現,材質與涂料的選購與教育局基建部門的現行標準并無太大差異,可能是打開門窗通風的時間不夠,才造成裝修后的氣味難以散盡。
在某區的少年宮,先后有多位家長向負責人投訴,剛剛完成大修的活動室有股較濃的化學氣味。但對方堅稱,所有的工程都經過上級教育局指派的正規監理機構嚴格監理,不可能使用劣質材料。
一方面,教育部門堅稱校舍大修用材完全合乎標準,而另一方面,不斷會有師生反映待在里面“吃不消”。那么,兩者的評判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差異呢?
驗收標準尚有盲點
無獨有偶。市風景園林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任鄔志星說,在校園綠化問題上,教育界和園林界也存在著比較明顯的觀念差異。“如今校園的種樹、植草往往只考慮到綠化的覆蓋率,卻很少重視環保的要求,也不太顧及滿足學生視覺欣賞的要求。”鄔先生舉例說,現在常見的學校樹木大多以松柏類植物為多,外觀上過于莊嚴肅穆,與青少年學生天真爛漫的性格不太相符。再比如,有些學校在開放式圍墻內種植連排的矮冬青或培植成塊的草坪,雖然綠化率是提高了,但卻不知在圍墻邊應當以種植高大的喬木或冠木類樹種為主,它們可以起到防護林的作用,能有效地阻隔校外馬路上的噪音污染。
教育界與園林界之所以會產生這類矛盾與碰撞,原因其實還在于目前各中小學幼兒園的校舍建設,大多以硬件設施是否達標為評判標準,很少有關于生態保護的考慮。以電腦房為例,如何才能減少輻射從而保護師生健康,在相關的基建驗收標準中還屬盲點。
生態校園考慮欠周
宜川新村幼兒園園長胡潔說,校園的環境裝飾與布置要體現學校的特色。記者在該園看到,樓梯兩側墻壁內安上了大玻璃缸,里面是漂亮的水生植物,而走廊里的花卉也是四季不同,鮮艷奪目。田園高級中學的陸振權校長介紹說,他們學校在操場四周開辟的棗園、櫻花園、桂花園等20個種植園,已經成為一道校園生態景觀。
現在中小學每隔四五年就要利用暑假進行一次大修,而局部的內墻粉飾、地面修補幾乎每年都要搞上一兩次。所有的工程計劃、材料選購、施工監理等環節,都是由各區縣教育局基建部門統一進行的,校長的權力一般僅限于裝飾風格的建議,而這僅有的一點點“自主權”,其實也反映著管理者是否真正具備了環保意識與生態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