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寶安區一樓盤6.5折拋售尾樓,引起眾多已購房業主的不滿,上百名原價購房的業主要求開發商退還“差價”。“有位50多歲的業主聽說后當時就暈倒了。”(3月19日《齊魯晚報》)
隨著樓市整體不景氣以及預期不明朗,對越來越多的開發商來說,把房子賣出去成了當務之急,降價當然是最有效的促銷手段。而由此引發的“索差價”情形并非首次出現,恐怕也不會是最后一次。盡管對開發商沒好感,可筆者還是要不客氣地說,索差價這種行為“很天真”。商品價格升降既與市場供求有關,也與商家營銷策略有關。商家低價處理剩余商品,追求階梯利潤,本是正常的市場行為。比方我們買了一件衣服,過段時間該衣服降價了,你能去要求返還差價嗎?況且,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好像還沒有價格只升不降的商品。
撇開房屋買賣合同等法律關系不說,世界上還有一些基本原則,是我們必須遵循的。比如,作為一個心智成熟的個體,投資有風險應該是路人皆知的常識。去年媒體曾報道過,一位老人跪在某證券公司門口要求證券公司返還炒股虧掉的養老錢。類似的事情其實都折射出民眾投資的盲目性。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辛酸景象,除了人性的貪婪之外,我們的風險意識教育缺失難辭其咎。
理性地投資,需要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不可聽信誘導。同時,相關部門、媒體以及教育界,都應為公民的風險意識教育負起責任,否則既影響人們的個體生活,也必將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王偉(廣東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