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2011年上半年末,上市房地產企業(yè)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已達到71.28%。其中上市房企總負債為1.24萬億元,總資產為1.73萬億元,總負債較去年年底增加1514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達近十年的數值高峰。有業(yè)內人士認為,一些上市房企的凈利潤出現大幅降低則主要是受到房地產限購政策以及銀行拒絕授信貸款而無法擴大生產等因素影響。“上市房企或許還將長時間處于類似環(huán)境下。因為短期之內國家政策不會出現變化。”(11月8日《中國經濟周刊》)
近期,各種數據和報告均顯示,國內房價正在回調,房地產開發(fā)商和中介面臨巨大壓力,一些地方出現了退房潮。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初見成效,大多數民眾還是歡欣鼓舞的,畢竟住房確實事關民生,房價松動至少給了人們一線希望。
但是筆者看了房企慘淡的資產負債表和《人民日報》針對“退房潮”的評論之后,心里產生了些許擔憂,也許會得罪一些人,但還是不吐不快。
此次涉房企業(yè)的危機不是因為自身經營和經濟環(huán)境出了問題,而是被政策卡住了喉嚨。政府從需求和供給雙向限制房企的要素資源,比如出臺房地產限購政策,約束銀行的房地產信貸等等。面對這樣的局面,房企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也做了很多博弈動作,所以雙方還是僵持了若干年。但現在房企似乎全線潰敗,至少在近一兩年里,房企敗局基本不變。
《人民日報》針對“退房潮”發(fā)表評論稱,要想從根本上杜絕房地產市場的“過山車”行情,就要加強調控、尊重市場。畢竟,房子不是一般的消費品,而是事關百姓民生,長遠來看也關乎中國經濟總體格局的特殊商品。
關注民生當然是好事,我們都會舉雙手贊成。但筆者以為,有幾個很尖銳的問題我們繞不過去。只有把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和產生的問題都想到了,考慮清楚了,才能避免政策措施的盲目性,發(fā)揮其積極的一面,克服其消極的一面,使房地產調控得以有效落實。這幾個問題是:
第一,“過山車”行情畢竟不是市場的自發(fā)秩序,如何讓市場主體心甘情愿地去承受?
第二,借“尊重市場”之名加強調控會不會向計劃經濟時代倒退呢?股市已然是政策市,今天房地產市場也快變成政策市了,那明天哪個產業(yè)會是下一個政策依賴型產業(yè)?
第三,調控短期來看初見成效,房價已然松動。但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yè),支柱型產業(yè)出現危機,國民就業(yè)和政府稅收如何解決?和諧社會也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破壞了其中一個物種,其他物種必然會出現問題。
第四,調控政策的可持續(xù)性何在?先前緊縮的信貸前幾日出現了松動跡象,發(fā)改委約談時承諾不漲價的企業(yè)紛紛或明或暗地漲價了,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yè),國民經濟能承受多久的產業(yè)緊縮?
第五,一旦政策松動,房價會不會報復性反彈?更要緊的是,緊縮政策下,往往倒下去的是小企業(yè),活下來的是大企業(yè)。后調控時代,大企業(yè)的壟斷度是不是又提高了?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最壞的結果是,在政策緊縮過程中,民營企業(yè)紛紛倒下做了炮灰。
毫無疑問,國家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同時也可能會衍生出一系列不利于國民經濟和社會民生的問題。筆者以為,在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過程中,還是要多用市場的手段,少用行政的手段,這樣才有可能把調控帶來的一些消極影響降到最低。(汪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