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在復興東路下立交隧道鋪設了本市首條具備光觸媒技術的“生態馬路”,該“生態馬路”據稱能削減周邊空氣中45%的有毒廢氣。然而,部分讀者和業內人士對該技術的真實性、可行性提出疑問。昨天,記者分別與滬上光觸媒專家和權威檢測部門取得聯系,對“生態馬路”上使用的光觸媒技術作了客觀了解。
質疑:45%“去污力”值得推敲
回應:源于市環科院監測結果
部分讀者和業內人士提出,近幾年市場上和“光觸媒”有關的衍生產品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室內裝修、汽車內飾等領域,類似產品更是讓人眼花繚亂,而且價格均不菲,可在實際效果上,卻因為缺乏權威的鑒定結論而無法印證。
不久前,網絡上甚至有人將“光觸媒”比作所謂的“納米技術”,稱其也是善于自吹自擂的偽科學。而一家從事環保技術開發的日資公司昨天也向記者提出疑點,稱光觸媒技術雖然在國外已經比較成熟,但國內在開放性場合中的應用尚無先例,僅僅是在馬路表面鋪一層特殊的“水泥”,能否達到45%的特定空氣凈化效果值得推敲。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是“生態馬路”能否達到空氣凈化功能的指定檢測機構。在不久前的光觸媒技術研討會上,該院專家透露,復興東路下立交采納的光觸媒技術來自意大利一家公司,而對方在進入中國之前,已經在歐洲部分國家進行過道路光觸媒材料的小規模試驗。國外研究數據非常樂觀地指出,該項技術最高可以削減空氣中90%的二氧化氮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苯類物質等有毒氣體。
基于對中國特定環境和光觸媒應用效果的不確定性,在復興東路下立交實驗性鋪設了120米“生態馬路”后,環保、市政部門仍然委托市環科院對該項目進行了跟蹤檢測。檢測的方法是,將未鋪設“生態馬路”的復興東路西向東下立交作為對比樣本,分別測定兩根通道的特定氣體指標。市環科院稱,經過前后三次、累計八天的對比監測,證實在復興東路下立交運用的光觸媒技術,對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的最大催化分解率分別達到了79.4%和100%,而平均催化分解率也達到了43%和43.4%。由此看來,“生態馬路”能夠吸收45%廢氣的說法是基本可靠的。
質疑:光觸媒造價高怕“吃酸”
回應:市環保局不會貿然推廣
東華大學環境工程系主任李登新,對該技術在上海公共道路上推廣的性價比提出了疑點。據他介紹,光觸媒確實可以凈化空氣中的特定污染物,但目前主要還是在室內使用較多,在類似馬路這樣的開放式空間使用光觸媒卻還十分罕見。
據他分析,由于上海城市道路中的灰塵較多,具備催化作用的涂層表面很容易因為被大量灰塵覆蓋而失效,長期使用,對道路表面的清潔有太高要求。
日本是國際上較早將光觸媒技術投入實用的國家之一,在分別向兩家從事光觸媒技術推廣的日資公司咨詢后,記者了解到,他們對光觸媒技術在中國的戶外運用表示擔憂。
“事實上,光觸媒的核心物質就是二氧化鈦,在環境變化相對較小的室內或相對封閉的空間,它的確可以在光的作用下,催化有害氣體的分解。但二氧化鈦的最大缺點是怕酸性物質,濕度、光照強度對其效能的影響也很大,而上海的降雨偏偏酸性較強,在戶外運用中不得不考慮其效力的衰減。”來自某日資環保企業的周先生建議,有關部門要對復興東路下立交的“生態馬路”實施較長時間的跟蹤,才能得到其性能的真實參考。
“我們事先就已經注意到了這種技術的局限性,因此,不會簡單地決定它在上海的全面推廣。”采訪中,市環保局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官員告訴記者,在“生態馬路”的特殊鋪設材料中,有近80%的成分是中國并不缺少的水泥,只有20%的材料需要進口。所以,只有在全面考查“生態馬路”的環保效果,并權衡其性價比的前提下,上海才有可能在類似隧道這樣的特定場合,采納光觸媒技術。
據了解,復興東路下立交隧道“生態馬路”鋪設成本高達每平方米150元,而普通瀝青道路只要80元。 作者: 晨報記者陳抒怡羅劍華
生態馬路能削減45%廢氣遭質疑 被稱偽科學
2008-03-11 14:57 解放網-新聞晨報 admin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粉鍋洗拖把 湖南雨花亭無名粉店被責令關門整
- 2巴比饅頭豆漿超齡半年 負責人稱生產日期打錯
- 3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實施
- 4遼寧鳳城供暖不達標 市民寒冷中苦熬迎春節
- 5體操隊總教練被曝享巨額招待 17人花費16萬
- 6網曝廣佛地下“援交網絡” 高中大學生當“援
- 7中石化被曝“獎金門” 虛假套現1400多萬
- 8工程院新院士名單涉嫌泄露:32人1個月前被猜
- 9湖北江陵“最牛女縣委常委”范潔 26歲4年升遷
- 10網曝四川某副縣長穿五六千元名鞋視察工作